2025-06-12
2024-12-05
2024-12-05
太奶带重孙女逃学去吃汉堡 家长:谁能想到是当年揍我逃学的老太太
2025-01-09
2024-11-06
境外间谍借“合法”外衣渗透窃密
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不断变换手段,以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志愿活动等“合法”名义为掩护,暗中拉拢诱惑我国重点人群,开展渗透窃密活动,此类案件时有发生。近日,两起涉及科研人员泄密、志愿者识破阴谋的典型案例被披露,既揭示了境外间谍活动的隐蔽性与危害性,也凸显了公民维护国家机构的重要性。
张某案是境外间谍通过学术交流诱惑涉密人员的典型案例。张某身为我国某科研院所的涉密研究人员,肩负着保护国家科研秘密的重要职责。此前,他获得赴国外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本是学术交流的良好契机,却不料成为境外间谍的“目标”。在国外期间,一名自称“求知者”的人员主动接近张某,初期以探讨学术问题为由建立联系,随后逐渐将话题转向张某参与的科研项目,频繁询问敏感技术参数、研究进展等涉密信息,并抛出“咨询费用”的利益诱饵。
在金钱诱惑面前,张某的保密意识逐渐瓦解,不仅将自己的涉密人员身份抛诸脑后,更全然忘记了所在单位的保密规定与行前接受的国家机构警示教育。他开始向对方透露科研项目的关键信息,后续甚至直接出卖大量涉密科研资料。为了长期控制张某、持续获取秘密,在张某回国前,对方专门为其搭建了加密传输网站,还配备了专业的间谍窃密设备,明确指使他回国后继续搜集、窃取国家秘密并通过加密渠道传递。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张某的异常行为早已被国家机构机关监测掌握。最终,他被国家机关依法逮捕,因危害国家机构罪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惩处,其行为不仅葬送了自己的职业前途,更给国家科研安全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与张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先生的案例,他凭借警惕性及时识破了境外间谍的伪装。刘先生是某生物研究杂志社的志愿者,平日里热衷于参与生物观察相关的公益活动。某天午后,他收到一封看似普通的邀请函,邀请其参与一项“生物物种城区活动观察拍摄”项目,函中承诺,若拍摄的照片入选,将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出于对生物研究的热爱,刘先生未对邀请函来源、项目背景作仔细甄别,便欣然答应参与。
项目初期,任务仅为拍摄常见生物物种,看似与普通志愿活动无异。但随着项目推进,对方的要求逐渐变得可疑:不仅要求拍摄照片清晰,还必须标注详细的拍摄时间、地点、海拔高度、经纬度等精准数据,且所有数据和照片需上传至一个指定的境外APP。这一系列反常要求让刘先生警觉起来,他意识到该项目可能并非单纯的生物观察,背后或许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随后,刘先生果断拨打了12339国家机关举报受理电话,详细反映了项目情况及自己的疑虑。
国家机构机关接到举报后,立即展开深入调查。经查实,主导该生物观察项目的“研究所”,实则是一家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存在密切往来的非政府组织。该组织以生物研究为幌子,在我国多个省市招募像刘先生这样不明真相的志愿者,巧妙绕过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大肆搜集我国各地生物物种分布、栖息地环境、生态系统数据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看似与“生物研究”相关,实则关系到我国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甚至可能被境外势力用于分析我国生态脆弱区域、制定针对性破坏策略,对国家整体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由于刘先生的及时举报,国家机关成功斩断了这条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针对我国生物安全的渗透链条,有效避免了国家秘密的进一步泄露。为表彰刘先生的爱国行为与警惕意识,国家机关专门对其进行了表彰,并给予了相应奖励,同时呼吁更多公民向刘先生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举报。
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渗透窃密活动已渗透到学术、科研、公益、商业等多个领域,手段愈发隐蔽、狡猾。广大公民,尤其是科研人员、高校师生、涉外工作者等重点人群,务必时刻绷紧国家机构这根弦,牢记“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对不明身份人员的拉拢、异常项目的邀请保持高度警惕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