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大全 > 头条新闻>广东26岁女子遭丈夫残忍杀害 凶手一审获死缓

广东26岁女子遭丈夫残忍杀害 凶手一审获死缓

发布时间:2025-08-28 02:58:48

文章来源:www.kuqimao.com

访问次数:

  2024年3月8日,本是充满纪念意义的日子,广东女子陈某某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26岁——她被丈夫杨某某用砖拍、车撞、刀刺等残忍手段杀害。如今,案件一审判决与检方不予抗诉的结果,让家属在悲痛之余坚持申诉,希望为逝者讨回公道,引发社会对“伪装精神病避重刑”“家庭暴力致死”等议题的强烈关注。

广东26岁女子遭丈夫残忍杀害 凶手一审获死缓

  据陈某某家属回忆,陈某某与杨某某婚后长期处于痛苦之中,杨某某对其实施“精神控制”,让她时刻活在恐惧里。家属透露,陈某某曾主动给杨某某转发过一条“丈夫杀妻”的新闻,并忧心忡忡地表示“我不想上新闻”,言语间满是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可这份预警未能阻止悲剧,2024年3月8日,杨某某最终对妻子下了毒手,作案手段极其残忍,涉及砖拍、车撞、刀刺等多种暴力方式,完全无视夫妻情分与生命尊严。

  今年8月15日,陈某某家属收到了案件一审判决书,判决结果让他们难以接受——法院认定杨某某犯故意杀人罪,但因司法鉴定显示杨某某患有抑郁发作(F32),作案期间处于发病期,属于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最终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对于这一判决,陈某某家属提出多项质疑,坚称杨某某可能是“伪装精神病”以逃避重刑。家属指出,杨某某在作案前存在明显的预谋行为:他处心积虑地在网上购买了四把刀具,还刻意搜索“丈夫杀害妻子后果”“精神失常的人犯法需要承担责任吗”等与犯罪、量刑相关的法律问题,种种行为表明其作案前思路清晰,对犯罪后果有明确认知。此外,家属强调,杨某某在作案过程中能清晰回应他人询问,作案后还具备逃离现场的意识与行动,这些表现与“发病期、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鉴定结论存在矛盾,“如果真的处于发病状态,怎么会有这么周密的计划和清晰的行为逻辑?”

  更让家属心痛的是,尽管一审判决书中未明确杨某某具体捅刺陈某某的刀数,但尸检报告给出了触目惊心的结果:陈某某身上的创口多达136个,其中仅刀伤就有86处,且这些刀伤基本集中在胸腹、颈脖等致命部位。“这么多伤口,而且都在要害处,明显是故意要置她于死地,手段太残忍了,死缓的判决根本不足以抵偿他的罪行。”家属在接受采访时,难掩悲愤之情。

  为争取更公正的判决,陈某某家属向当地检方申请抗诉。然而,8月27日下午,当地检方对家属作出书面回复,明确表示对此案不予抗诉。这一结果让家属的情绪再次陷入低谷,但也坚定了他们继续维权的决心。目前,陈某某家属已联合代理律师,从相关法律渠道正式提起申诉,核心诉求是希望法院重新审理案件,依法判处凶手杨某某死刑立即执行,“我们一定要为她讨回公道,不能让她白白死去,也不能让这种残忍的凶手逃脱应有的严惩。”

  记者就案件争议点尝试联系一审法院与负责司法鉴定的机构,截至发稿,法院未回应“为何未认定作案预谋与鉴定结论的矛盾”,鉴定机构也未就“杨某某作案时精神状态的具体判断依据”作出进一步解释。

广东26岁女子遭丈夫残忍杀害 凶手一审获死缓

  案件曝光后,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与讨论。多数网友对陈某某的遭遇表示同情,对杨某某的残忍行为予以强烈谴责,认为“136处创口、86处刀伤,明显是蓄意谋杀,即便有抑郁症,也不该轻判”;也有网友担忧“若真存在伪装精神病避重刑的情况,会挑战法律公正与社会底线”,呼吁司法机关重新核查案件细节,尤其是杨某某作案前的预谋行为与精神鉴定结论的关联性,确保判决经得起法律与道德的检验。

  法律界人士分析,此案的核心争议在于“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是否准确”与“作案预谋是否影响量刑”。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关键在于,杨某某的抑郁症是否真的导致其在作案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以及其作案前的预谋行为是否能改变‘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这需要司法机关结合全案证据进一步核查。”

  目前,陈某某家属的申诉程序已启动,案件后续进展仍待司法机关进一步披露。这场关乎生命尊严与法律公正的较量,仍在继续,公众期待最终能有一个让逝者安息、让家属信服的结果。

  来源:广州日报

关于文章《广东26岁女子遭丈夫残忍杀害 凶手一审获死缓》特别声明

《广东26岁女子遭丈夫残忍杀害 凶手一审获死缓》更新日期为:2025-08-28 03:00:13;目前浏览的小伙伴达到酷奇猫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以及网站收录)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想了解查找更多头条新闻可以直接搜索查询。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3812915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