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大全 > 头条新闻>博物馆播损毁视频警示 引肖像权争议

博物馆播损毁视频警示 引肖像权争议

发布时间:2025-08-18 11:17:32

文章来源:www.kuqimao.com

访问次数:

  近日,有网友参观上海玻璃博物馆时发现,2013年9月7日发生的“熊孩子损毁艺术品”监控录像,被馆方制作成视频在受损展品旁循环播放。该作品现位于博物馆专门设立的“反思角”展区,引发关于肖像权保护的热议。

博物馆播损毁视频警示 引肖像权争议

  据了解,这起艺术品损毁事件发生于12年前,一名儿童在参观时不慎损毁展馆内玻璃艺术品。上海玻璃博物馆工作人员证实,在作品破损后不久,馆方便将相关监控录像在展品旁持续播放。“摆放视频的初衷是为了起到警示作用,提醒参观者爱护展品,尤其看护好随行儿童。”工作人员解释道。

  网友发现此事后,对循环播放监控视频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可能侵犯当事人肖像权。对此,上海玻璃博物馆回应称,展出现场的监控录像已对人物面部进行马赛克处理,不存在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

  针对这一争议,北京康达(成都)律师事务所宋戈律师从法律层面进行解读。他表示,根据《民法典》规定,肖像指通过影像等方式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被识别的外部形象。此次事件中,博物馆播放的视频已对人脸进行模糊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视频来源于公共区域监控,播放目的为非营利性的警示教育,因此该行为尚不构成肖像权侵权。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反思角”展区除受损艺术品及循环播放的监控视频外,还配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事件经过及展品价值,提醒参观者遵守参观规范。多位参观者表示,这样的展示方式能直观传递保护艺术品的重要性,“看到破损的作品和当时的画面,确实会更注意约束自身行为”。

  但也有部分参观者认为,即便打了马赛克,长期循环播放特定事件的监控视频仍需谨慎。“虽然目的是警示,但也要考虑当事人感受,尤其涉及未成年人的事件,展示时应把握尺度。”一位家长参观者提出建议。

博物馆播损毁视频警示 引肖像权争议

  上海玻璃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置“反思角”是希望通过真实案例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未来将持续优化展示方式,在发挥警示作用的同时兼顾各方感受。此次争议也让公众聚焦公共场馆警示教育形式与个人权利保护的平衡问题,法律界人士建议相关场馆在开展类似教育活动时,应提前做好法律风险评估,确保合规性。

  来源:红星新闻

关于文章《博物馆播损毁视频警示 引肖像权争议》特别声明

《博物馆播损毁视频警示 引肖像权争议》更新日期为:2025-08-18 11:29:24;目前浏览的小伙伴达到酷奇猫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以及网站收录)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想了解查找更多头条新闻可以直接搜索查询。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381291555@qq.com